城市养犬问题,远非“爱狗”与“不爱狗”的简单站队,它是一面棱镜,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深层困境与人性中的“巨婴”心态。2025年7月18日,江苏丹阳某小区地下车库内,两只未拴牵引绳的杜宾犬,不仅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口角,更撕开了城市文明的遮羞布。当怀抱幼童的男子因恐惧脱口“打死狗”,换来的是养犬人“咬你了吗?你死了吗?”的嚣张反问,这场闹剧的背后,是法律的疲软、管理的失位,以及部分养犬人责任意识的彻底溃败。
这起事件的荒诞之处在于,丹阳市早已明确将杜宾犬列为禁养犬种。这意味着,这两只犬根本就不该出现在小区,更遑论在公共空间里“自由奔跑”。然而,它们不仅存在,还公然挑战法规,这无疑是对城市管理底线的无耻践踏。警方虽在事后宣称“已妥善处理”,但当日未能找到养犬人,需通过监控逐户排查,这暴露了执法追溯的困难与高昂成本。这种模糊且滞后的回应,实则掩盖了执法力量不足、犬只登记追踪机制缺失的深层问题,使得纸面上的法律威慑力大打折扣。物业“一般会提醒”的表态,更是将自身管理权限的局限性暴露无遗。作为服务方,物业缺乏强制执法权,面对养犬人的嚣张态度,其“提醒”往往流于形式,小区内普遍存在不牵绳现象,正是物业管理困境的缩影。当物业与执法部门联动不畅,社区内部的规则便难以有效落地,管理合力无从谈起。
城市养犬乱象的根源,不在犬,而在人。部分养犬人将宠物过度拟人化,甚至“孩子化”,将其视为自身身份、社会地位乃至个人自由的延伸。这种“过度投射”导致他们将对宠物的质疑视为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冒犯,进而表现出攻击性和特权意识,仿佛全世界都该围着他们的宠物转。这种“巨婴心态”让他们在公共空间里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,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共情能力。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约有4000万人次被犬只伤害,其中超六成与未拴绳有关。这冰冷的数据,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:对犬只行为的误判和对儿童安全的忽视,其代价极其沉重。
要破解城市养犬的困局,构建人犬和谐共存的城市环境,需多方协力,系统施策。首先,必须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,对不文明养犬行为,特别是禁养犬种和未拴绳行为,实行零容忍,严惩不贷。新修订的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已为执法提供了更坚实依据,各地应细化法规,提高违法成本,并探索将不文明行为纳入个人信用档案,如杭州市推行的“养犬信用分”制度,将行为规范与房贷、子女入学等民生事项挂钩,以倒逼犬主承担责任。其次,强化社区自治是关键。物业和业委会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,制定并执行社区内部养犬公约,设立专门的宠物活动区域,并定期开展文明养犬宣传。鼓励居民参与监督,形成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。最后,提升养犬人责任意识是核心。这不仅需要政府和社区的引导,更需要养犬人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,认识到“一根狗绳,不仅是牵引,更是责任”。借鉴国际经验,推行养犬前强制培训和资质认证,让养犬成为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责任担当的行为。
城市文明的标尺,绝不仅仅在于高楼广厦的林立,更在于如何对待每一个生命个体,如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安全感。丹阳杜宾犬事件的警示在于,它迫使我们直面人犬共存的深层矛盾。只有当法律的“牵绳”与责任的“牵绳”并行,当城市管理者、养犬人与普通居民共同承担起各自的责任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城市中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,让文明之光照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。毕竟,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,绝不会让“毛孩子”的自由凌驾于人类的安全之上,更不会让“巨婴”的嚣张,撕裂社区的平静。
九五配资-正规线上配资-武汉股票配资公司-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